建筑声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满足功能需求原则
1、语言清晰度要求
在诸如会议室、教室、法庭等以语言交流为主的空间,声学设计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语言的清晰可懂。这就需要控制混响时间在较短的范围,一般来说,会议室的混响时间宜控制在 0.8 - 1.2 秒(根据房间容积有所不同)。通过合理布置吸声材料,减少声音的反射次数,避免回声等声学缺陷对语言清晰度的干扰。
同时,要考虑声音的直达声分布,保证说话者的声音能够均匀地传播到每个听众区域。例如,在教室中,讲台位置的设置要使教师的声音能够较好地覆盖整个教室,避免出现声音死角。
2、音乐丰满度需求
对于音乐厅、歌剧院等音乐表演场所,要营造出音乐的丰满度和美感。音乐厅需要较长的混响时间,不同类型的音乐厅根据其音乐类型偏好有所不同,如交响乐音乐厅混响时间可能在 1.8 - 2.2 秒左右。通过精心设计建筑的形状、内表面材料等,使得音乐在厅堂内有合适的反射和扩散,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歌剧院除了要考虑音乐的丰满度,还要兼顾演唱声音的清晰度,需要在混响时间和声音反射等方面进行平衡设计。
二、控制噪声原则
1、外部噪声隔绝
建筑选址时要考虑周边环境噪声源的影响,如交通干道、工厂等。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例如将建筑的主要功能区设置在远离噪声源的一侧,或者利用地形、绿化等作为噪声屏障。
在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方面,采用有效的隔声材料和结构。例如,外墙可以采用双层墙体结构,中间设置空气层或填充吸声材料,窗户选用双层或三层玻璃的隔声窗,以减少外部噪声传入室内。
2、内部噪声控制
对于建筑内部产生的噪声源,如空调系统、电梯等设备,要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有效的隔声、减振处理。空调机房应远离对噪声要求较高的房间,如录音室、卧室等,并采用隔振基础、消声器等设备来降低其产生的噪声和振动的传播。
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分隔方面,采用隔声性能良好的墙体、门等构件。例如,在住宅中,卧室与客厅之间的墙体应具有一定的隔声能力,门采用密封性能较好的隔声门,以防止室内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噪声干扰。
三、声音均匀分布原则
1、直达声均匀覆盖
在大型的厅堂或室内空间,要确保声音源发出的直达声能够均匀地覆盖整个听众区域或使用空间。这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扬声器(在扩声系统中)或舞台(在自然声表演场所)的位置来实现。例如,在圆形或椭圆形的大型会议厅中,将扬声器合理地分布在不同位置,采用指向性合适的扬声器,使声音能够均匀地传播到各个角落。
在自然声表演场所,如音乐厅,舞台的形状和高度的设计要使演员的声音能够尽可能均匀地传播到观众席。
2、反射声合理分布
建筑内表面的形状和材料选择要有利于反射声的合理分布。例如,通过设计弧形的墙面或天花板,可以使反射声在空间内均匀扩散,避免出现声音聚焦或死点的现象。
利用反射板等声学构件,将声音反射到需要的区域,以补充某些区域声音的强度或改善声音的空间感。例如,在剧院中,在舞台上方和观众席上方设置反射板,可以将舞台上演员的声音更好地反射到观众席的后排区域。
四、避免声学缺陷原则
1、回声消除
要避免产生明显的回声现象。当反射声与直达声的时间延迟过长(一般大于 50 毫秒),且强度足够大时,就会形成回声,严重影响声音的质量。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的尺寸,控制反射面的距离,以及采用吸声材料来减少回声的产生。
在狭长的走廊、高大的中庭等空间,尤其要注意回声问题。例如,在中庭空间可以通过在墙壁和天花板上布置吸声材料或者设置扩散体来避免回声。
2、声聚焦避免
避免建筑内表面形状不当造成的声聚焦现象。例如,凹面的墙面或天花板如果曲率半径不合适,会使声音聚集在某些点上,导致这些点的声音强度过大,而其他区域声音强度不足。通过采用凸面形状或合理布置吸声和扩散材料来避免声聚焦。
在圆形的穹顶建筑中,容易出现声聚焦问题,可在穹顶内表面采用吸声和扩散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来改善声学特性。
3、驻波预防
在封闭的小空间内,要防止驻波的产生。驻波是由声波在相对的墙面之间来回反射,在某些频率下形成的波腹和波节现象,会导致声音频率响应不均匀。通过合理设计房间的尺寸比例,避免简单的整数比(如 1:1、1:2 等),以及采用吸声材料来减少驻波的影响。例如,在小型录音室设计中,要特别注意房间尺寸比例的选择。
北京汇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14345号